2025年7月25至27日,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沙坡头站)第七届学术委员会暨建站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以“七十载耕耘•继往开来:沙坡头站长期生态学研究成就与展望”为主题。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苏奋振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苏驰主管、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徐波副处长、科学技术部四司张雅迪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朱金传副处长、中卫市委书记刘国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院士等22位委员和33位特邀专家参加会议。西北研究院院长冯起,中卫市委书记刘国强、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副局长苏奋振、科学技术部四司张雅迪主管分别致辞,冯起院长宣读了沙坡头站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
沙坡头站站长张志山研究员从台站概况、定位监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果宣传和未来展望等方面,作了工作报告。李新荣研究员、赵洋研究员、张红霞副研究员、霍建强助理研究员分别以“沙区植被重建中应关注的生态水文学问题”、“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及应用”、“干旱沙区植物水分生理机制研究—— 以沙坡头站近期研究为例”和“固沙植被区的水量平衡——以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为例”为题,作了科研进展报告。
与会专家就沙坡头站70年的辉煌发展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张佳宝院士建议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人工智能化创新,按智能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建设野外站;傅伯杰院士指出“走出沙坡头,走进三北工程;走出沙漠,走进旱区;走出中国,走进国际”的未来发展规划;陈宜瑜院士指出科学目标的凝练是首要任务、当务之急。于贵瑞院士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沙坡头站生态水文学、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等传统优势领域理论创新,深入挖掘它们在生态重建与恢复实践中的应用。沙坡头站作为我国沙漠生态研究的核心基地,将持续为西北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7月27日,参会专家赴沙坡头站区开展考察。在沙坡头站区科技成果展厅了解了沙坡头站的建站背景、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科研成果,参观了荒漠生态系统观测场和包兰铁路防护体系,实地考察了固沙植物保育基地、荒漠蓝藻培养基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平台和中国北方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Lysimeter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