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第一届长期生态学研究前沿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宁夏中卫举行
作者: 沙坡头站 更新时间: 2025-08-02

2025725日至727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NESDC)、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EN)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一届长期生态学研究前沿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宁夏中卫举行。中国科学院于贵瑞院士、张佳宝院士、冯起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行业部门相关单位的近200余家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宗省副院长主持开幕式环节。首先,冯起院士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辞,简要介绍了沙坡头站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历程,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于贵瑞院士致辞,指出了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今后要结合长期定位观测和短期实验研究手段以解决生态学研究中的诸多挑战。



开幕式现场照片

接下来,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何洪林主任和宋长春副主任主持会议大会学术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先生作“长期生态学研究的起源、进展及新方向—以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为例”的报告,以自身经历入题,详细讲解了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对我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新荣研究员作“荒漠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报告,结合沙坡头站长期观测结果,系统总结了荒漠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要素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作“喀斯特长期生态研究”报告,以石漠化形成演变机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位总体思路介绍了环江喀斯特站多年研究结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作“生态水文观测-数据-模型集成:从黑河流域到青藏高原”报告,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水-生态-经济集成模型在流域尺度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闫俊华研究员作“极端生境的生态学应用”报告,介绍了在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上开展的植被-大气水分循环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牛书丽研究员作“长期实验揭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报告,介绍了团队依托若尔盖全球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开展的控制实验及揭示的生态学过程及驱动机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绪高研究员作“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依托长白山大样地开展的植物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相关研究。

开幕式现场照片


下午为分会场主题学术报告环节,共分为四个分会场: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与模型模拟、生态系统长期试验与研究、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及示范和七十载耕耘·继往开来:沙坡头站长期生态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最后,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针对专委会的发展进行研讨。何洪林主任强调专委会是给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学者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各生态站、野外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了解并宣传;聚焦前沿探索和区域实践,基于野外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开展台站协同行动和联网观测研究,进一步探索新的科研范式,推出针对区域或者主题方式的系列成果表达。

727日,参会专家赴沙坡头站区开展考察。在沙坡头站区科技成果展厅了解了沙坡头站的建站背景、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科研成果,参观了荒漠生态系统观测场和包兰铁路防护体系,实地考察了固沙植物保育基地、荒漠蓝藻培养基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平台和中国北方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Lysimeter

本次会议为交流我国生态系统科学相关研究进展与趋势,推动生态学理论发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态问题以支持环境政策制定搭建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与跨学科科研人才的同行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pd@cern.ac.cn TEL:0931-496721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