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转载:人工蓝藻结皮技术锁住流沙|缩短固沙周期
作者: 沙坡头站 更新时间: 2025-08-06

谈及治沙,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被誉为“神奇魔方”的草方格。而在中卫腾格里沙漠,另一种治沙技术正崭露头角——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如今已成为遏制沙漠扩张的新型利器。

7月30日,走进位于沙坡头旅游景区内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人工蓝藻结皮接种体规模化培育基地,温棚内的32个圆形培养水池中水流涌动,透过流水向下望去,墨绿色的蓝藻正在水池底部静静生长。

7月30日,张志山向记者展示正在生长的蓝藻。

“蓝藻培养系统包含蓝藻培养池、给排水设施、扰动设施和存储池4个部分。这些蓝藻在高温、干旱、强紫外线辐射、营养贫瘠等极端环境中,照样能生长繁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张志山介绍,人工蓝藻结皮接种体培育基地是宁夏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技术指导下建成的,占地30亩,包括荒漠蓝藻收集区、搅拌区、接种体制作区和存储区。基地中每月可产出接种体约48吨,每年可生产治理3000亩至3500亩沙化土地的接种体。

阴干室里,一盘盘新收获的蓝藻正静静阴干。“晾蓝藻要像吐鲁番晾葡萄那样讲究。”张志山解释道:“要是直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蓝藻的活性就会大打折扣。固沙1平方米,用10克蓝藻就够了。”温棚外,工人们正忙着从晾晒网上收集“小土块”。张志山随手捧起一捧,笑着说:“可别小看它们,这不是普通的土块,是蓝藻、土壤和沙子结合而成的复合‘接种体’。把它们喷在沙漠里,就能形成生物结皮,进而牢牢锁住流沙。”

人工蓝藻结皮技术的研发耗费了近30年光阴。研究过程中,团队攻克了许多难题。“起初培养藻液时,成活率一直上不去。后来我们才摸索出关键:用水罐车喷洒藻液时,水压必须精准控制在0.015兆帕,这样才能把藻种均匀打到沙面下约1毫米的位置。”张志山说。人工蓝藻结皮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新兴的绿色、环保沙化土地治理技术,也是目前国内外沙区生态恢复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它利用生物土壤结皮(BSC)固定沙面和抗风蚀的功能,将自然发育BSC中的荒漠蓝藻进行人工培育并接种到沙地表面,通过养护成活,加速地表形成BSC,起到防风固沙和生态恢复的作用。“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天然形成的生物土壤结皮需10年至15年才能固定流沙,而人工蓝藻结皮技术可将这一过程缩短至1至2年。该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维护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张志山说。

目前,该技术正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镇罗镇3025亩沙漠治理以及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约1600亩治沙固沙工程发挥作用,已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节约大量防沙治沙成本。

全媒体记者:刘添 张碧璟 文/图

▌编辑(初审):邱丽琼

  ▌复审:万  军

  ▌终审:谢亚东

转载:中卫日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hmkubGjQS-6vhgrH7DiDg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pd@cern.ac.cn TEL:0931-496721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